打造武陵山区职教发展的“铜仁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所折射出的闪光点在于:作为一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只有时刻将孩子们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才能把学校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时刻放在心里。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以技立身、服务新村”的办学理念,做强做大武陵山区职业教育,率先在省内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开创了贵州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崭新道路,形成了“合作育人、文化育人、服务山乡”的办学特色,打造出了武陵山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铜仁模式”。学校被授予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贵州省‘9+3’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等多项称号。

    该校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凸显了“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定能打造出一个好的学校”的核心内涵。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撑;离不开以文卫校长等开拓、创新、务实、勤政型领导集体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是他们为贵州省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铜仁,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腹地,是连接中南地区与西南边陲的桥头堡,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这里是拥有29个少数民族的集居区,也是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之一。

    近年来,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在铜仁市政府部门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双重领导下,为做好、做大、做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以技立身、服务农村”的治学思想,在省内率先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一举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探索出了高职引领中职、中高职融合发展的“铜仁模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示范篇

    “445”发展战略铸就“铜仁模式”

    为全面落实国家职教发展方针,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出了“铜仁模式”,它通过“四项引领”,取得“四个提升”,实现“五个满意”,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四项引领”即人才培养引领、骨干成果引领、教学科研引领和技术服务引领。“四个提升”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示范和内涵建设能力提升、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五个满意”即学生满意、学校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

    ——“人才培养引领”,提升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了学生满意和学校满意。近年来,由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了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前,学校聘请165名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到学校任教;通过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教师成长导师制;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和集团学校专家顾问制度,使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了26.5%,使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据统计,学校与企业、村寨共建实习就业基地200多家,出版特色校本教材38本和特色课程4本。学校还与铜仁联通建设了中职、高职共享的CRP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使中高职课程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实现了项目任务课程体系一体化。

    ——“骨干成果引领”,提升了示范校建设的品质与内涵,实现了政府满意。主要措施是:由政府牵头成立铜仁市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理事会;由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铜仁中等职业学校作为集团学校的管理单位,指导各区县中职学校办学,形成了三大特色。即工业集聚区玉屏县中职学校的机电类专业特色;生态旅游区江口县中职学校的旅游服务类专业特色;绿茶产业区印江县中职学校茶叶生产类专业特色。

    目前,10个区县的中职学校形成了13个专业群,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在校生达到了3万人。 

    ——“教学科研引领”,提升了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实现了企业满意。近年来,学校依托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地方服务工程研究中心、专家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联合组建了专业技术服务队,提高了技术服务的科技含量。

    由铜仁职院郁建生教授任贵州梵净山生态农业首席专家,获得校企合作研发项目10项;侯彦双老师在铜仁综合试验站期间,发表了“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等7篇文章;还编写了《黔东类茶生产与加工技术》等校本教材,为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技术服务引领”,提升了中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了社会满意。一是构建政、校、企、村合作服务运行机制。学校成立政校企村联动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政府出项目、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技术服务运行机制。同时,还制定出《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关于加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的实施意见》《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等多项科技惠农的发展举措。

    二是组建“一师一班一村一品”技术服务团队。尤其是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两校联合组建由专兼教师构成的“百人”专家服务队,进驻若干个行政村,开展了“沿河空心李村”“石阡苔茶村”“德江天麻村”“思南黄牛村”“江口萝卜猪”等特色产业专业村建设。

    三是精心打造立体化技术服务体系,推广现代农村实用技术。两校先后开通了“农技120”咨询电话、“农民之友”手机短信服务,开办了“农信之窗”网站和“惠农快车”广播电台栏目;还构建了电话、互联网、电台和手机短信等“立体式”的服务网络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助推加力,从而促进了“铜仁模式”的全面形成。

    成果篇

“铜仁模式”实现职教“五大跨越”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总结铜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的“铜仁模式”,可概括为“五大跨越”。  跨越之一:“铜仁模式”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机制和顶层设计上探索了发展道路。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办好职业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地区实现历史跨越的重要课题。铜仁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国家示范校的过程中,以“一院两体、双重领导、共建共享、协调发展”的战略,打造出了“铜仁模式”。 

    这一模式的创新点在于: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在铜仁市政府部门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双重领导下,厘清了政府、职院、中职学校的三者关系,增强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活力和领导实力。这种机制创新,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了中高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为民族地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铺平了道路。如:农民企业家唐纪梅创建的养猪场,带动了周边群众掀起了“养猪潮”,被农业部门授予“全国创业之星”称号。

    跨越之二:“铜仁模式”为中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从宏观和微观上探索出了办学之路。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创新的“铜仁模式”,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从科研引领上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如:职业技术学院侯长林教授主持的“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获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课题;由两校联合申报的“高职带动、政校企联动、中高职集团化发展探索与实践”,获国家职业教育成果奖;为“铜仁模式”的形成注入了新的内涵。

    跨越之三:“铜仁模式”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职业教育的高度和深度搭建了“立交桥”。近年来,两校紧贴地方产业发展,率先成立了铜仁市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通过与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县(区)职业学校协商,统筹规划全市中高职专业设置,确定了崭新的发展方向。

    学校几大特色专业,分别采用“工学交替”、“分剂分期”、“一村一师、一班一品”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如:农民邵和实行水稻科学种植,当年就获利20余万元,被国家农业部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跨越之四:“铜仁模式”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从集团化到多元办学建立了绿色通道。2014年贵州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充分肯定了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经验,向全省推广。

    可以说,“铜仁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2012-2013年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先后被国家三部委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 

    跨越之五:“铜仁模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了区域内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近年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和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专业,从根本上解决了欠发达地区技能人才培养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增强了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

    2014年,铜仁职院张景春院长荣幸地出席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介绍了高职引领中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成功经验。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赢得了与会专家、领导和教育界同仁的高度评价;“铜仁模式”走向了全国……

    (熊兴勇 何晓桂 刘 胜)